中午來開匯/強調協和電廠轉型優勢 鄭慶鴻:具多項減碳技術、未來可發展氫能發電

中午來開匯/強調協和電廠轉型優勢 鄭慶鴻:具多項減碳技術、未來可發展氫能發電

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/台北報導  

基隆協和電廠轉型為天然氣電廠的計畫引發關注,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、台電公司副總經理鄭慶鴻今(24)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《CNEWS匯流新聞網》政論live直播節目《中午來開匯》專訪。

對此,鄭慶鴻回應王醒之對於空污的質疑,鄭說,關於2030年地熱發電達3.4GW的目標,該數據並非正式定案,目前仍在檢討階段。他指出,地熱發電並非只侷限於北東電網,而是全國性能源規劃的一部分,因此應從整體能源供應穩定性來評估可行性。  

鄭慶鴻以國際地熱開發經驗為例,說明地熱發電場雖然開採於地下,但仍需建置地面設施,且受限於土地面積與資源探勘結果。他指出,協和電廠目前的廠區面積僅8公頃,按照國際標準,每公頃僅能產出1MW的電力,若以最佳條件計算,協和電廠的地熱發電潛力最多僅約8萬千瓦(80MW),與目前協和電廠轉型計畫的2.6GW發電量相比,相差60倍,無法滿足穩定供電的需求。  

鄭慶鴻強調,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,確保供電穩定是首要考量,協和電廠的燃油機組即將除役,因此政府需要採取可靠的替代方案。他表示,全球許多國家正積極興建天然氣發電機組,因為天然氣發電不僅污染較低,還具備多項減碳技術發展潛力,包括碳中和天然氣技術、碳捕捉與封存(CCS)技術,以及未來氫能取代天然氣的可能性。

鄭慶鴻認為,燃氣發電是國際間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過渡選項,相較於地熱發電的不確定性,燃氣機組更能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。  

中午來開匯/強調協和電廠轉型優勢 鄭慶鴻:具多項減碳技術、未來可發展氫能發電 7

鄭慶鴻提到,台電近年來在全台推動燃煤電廠改建燃氣機組,例如大潭電廠7、8、9號機組、台中燃氣機組改建計畫、興達電廠燃氣轉型計畫等,這些計畫將逐步降低燃煤發電的比例。他指出,台電每發一度電的排放數據顯示,燃氣發電的污染物排放量僅為燃油發電的10%以下,硫氧化物排放量更是燃油發電的1%不到,整體碳排放量則為燃煤發電的一半以下,顯示燃氣發電確實能有效降低空氣污染。  

鄭慶鴻澄清,環評報告中列出的污染排放總量並非固定排放值,而是預估可能的最高排放量,實際排放量往往會比環評標準低。他強調,台電在進行電力調度時,會優先採用最乾淨、最具效率的發電方式,透過友善降載、靈活調度等方式,盡可能降低污染排放。  

兩人在討論中對於碳排放數據及燃氣發電的角色存在歧見。王質疑,協和電廠轉型後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將是目前的3倍,認為這與台灣2050淨零碳排政策方向背道而馳。

王醒之指出,根據環評報告,北東電網目前的供電缺口僅50萬千瓦,但新計畫卻要擴建至260萬千瓦,意味著整體發電量將大幅增加,導致碳排放總量也隨之提高。他強調,若政府真正有心降低空污,應該採取不排放的策略,而不只是「少排一點」,是協和電廠應優先考慮發展再生能源發電,而非擴大燃氣發電規模。

王醒之表示,對於其他縣市將燃煤電廠改為燃氣發電,他完全贊成,因為天然氣本來就是橋接性能源的一環,但他擔憂當前的能源發展方向已從「橋接」轉向「依賴」。他說,台灣從未精確計算出未來的天然氣需求量,如今不斷擴大天然氣發電,最終恐將導致台灣的能源結構高度依賴天然氣,這對台灣的長期電力供應與基礎製造業的競爭力將帶來更大衝擊。

鄭慶鴻回應,根據環評報告,協和電廠轉型後的碳排放量並非增加3倍,而是將減少52%。他強調,環評計算方式是基於「4油換2氣」的原則,也就是將4部燃油機組更換為2部燃氣機組,目的在於降低污染排放。

照片來源: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。

《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》

中午來開匯/強調四接3.0版非犧牲基隆港 台電:以氣換油不能等

新竹青年赴新加坡參訪 邱臣遠:未來將爭取更多國際合作機會

【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】

guest
0 留言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